目的:总结探讨护理干涉对改变精神分裂症病人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水平有哪些用途。办法:选择2015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例精神分裂症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察看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察看组病人应用护理干涉,察看比较两组病人的社会技能及生活水平水平。结果:两组病人护理后的PANSS评分均明显降低,NOSIE-30评分与QOL-100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且与本组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患者PANSS评分(9.5±1.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NOSIE-30评分(209.5±5.6)分与QOL-100评分(15.2±1.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理干预在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技能及生活质量方面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使用。
doi:
10.14033/j.cnki.cfmr.2017.9.0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9-0074-03
精神分裂症是一组不明缘由的重性精神病,多在青壮年时期开始发病,起病缓慢,临床上总是表现为各种症状的综合征,涉及感知觉障碍、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和行为障碍等多方面[1]。病人一般意识了解,智能基本正常,但部分病人认知功能受损。精神分裂症病程迁延、反复、加重,部分病人最后出现精神残疾,部分病人经过治疗后可维持痊愈或基本痊愈状况[2]。近些年伴随研究的深入,将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与心理社会康复治疗相结合,获得了认可的成效。笔者所在医院在精神分裂?Y病人治疗期间应用护理干涉,从心理护理、社会技能练习、生活技能练习等多个方面进行护理干涉,成效显著,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办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1-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6例精神分裂症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察看组和对照组各43例,两组病人均给予利培酮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入组标准:入选者符合精神障碍分类和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住院时间在3个月以上。排除标准:排除伴有心肝肾紧急成人两性疾病病人或伴有乙醇依靠、药物依靠的病人,排除不可以住院治疗病人。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20例;年龄21~56岁,平均(32.5±1.6)岁;病程2~8年,平均(5.1±0.9)年。察看组:男22例,女21例;年龄25~50岁,平均(32.2±1.4)岁;病程2~10年,平均(5.5±0.7)年。两组病人的基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备可比性。
1.2 办法
两组病人都给予利培酮药物系统治疗,剂量最开始为
1 mg/d,2周后渐渐增加至4 mg/d。治疗疗程为3个月。治疗期间不用其他药物。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精神疾病护理,察看组从治疗第2周开始应用护理干涉手段,具体为:(1)机体健康教育,选择2名精神疾病主管医师做导师,每周进行2次健康教育讲坛,重点向病人讲述精神分裂症发生的因素、特点、心理治疗、药物治疗、保持治疗等,组织病人展开讨论,鼓励大伙相互交流和宣泄情绪,提升病人自我认知能力。引导病人认可药物治疗及心理干涉等对疾病好转的积极影响,提升其治疗依从性。(2)心理护理,选择2名心理护师每周进行5次心理指导,针对病人的心理疾病,给予针对性的鼓励和疏导,以支持疗法、认知疗法缓解病人的负面心理,提升病人对自己疾病的正确认识。给予心理支持和情感刺激,指导病人掌握调节情绪,挖掘内心深处不适当的信念,打造理性化思维,改变非理性化下的不好的情绪和行为。(3)生活技能训练,重点训练病人培养规律性的平时生活习惯,定时起床、穿着、洗漱、进食等,鼓励病人参与室外活动、培养兴趣喜好。知道病人的兴趣喜好后配备专业护理职员组织病人在康复室内进行练习。依据病人的综合表现给予勉励。(4)社会技能训练,以讲课、角色演练、讨论等办法让病人掌握与人交流、与人相处,掌握表达自己想法。将病人带到医院外的日常,让病人掌握融入社会生活。(5)家庭干涉,精神科护师每周为家属拓展1次精神分裂症讲座及家属支持指导,与家属进行交流,调动大伙积极给予病人支持。所有病人随访半年。
1.3 察看指标及评价标准
分别在干涉前后、随访半年时以PANSS(阴性和阳性症状评估量表)及NOSIE-30(住院病人护师察看评估量表)、QOL-100(生活水平评估量表)来评估护理成效。其中PANSS反映精神症状的紧急性,包含阴性症状、阳性症状、一般精神病量表、补充项目等共33个评价项目,每项评分1~7分,得分越高说明精神病症状越紧急;NOSIE-30主要评估行为改变及病情转归,包含社会能力及兴趣、个人整洁、精神病表现、激惹、抑郁、迟缓等共30个评估项目,每一个项目评分0~4分,0分为无症状,4分表示一直出现这种症状;QOL-100从主客观两方面评价,由病人自评与家属评价组成,包含生活、心理、独立性、社会关系、缓解、精神等方面共100个项目,分别评分1~5分,得分高者生活水平高。
1.4 统计学处置
使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比较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用字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病人护理后的PANSS评分均明显降低,NOSIE-30评分与QOL-100评分均明显高于护理前,与本组护理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患者PANSS评分(9.5±1.2)分,明显低于对照组,NOSIE-30评分(209.5±5.6)分与QOL-100评分(15.2±1.5)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以个性改变、情感、思维及行为分裂为基础,最典型的特点就是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对病人个人、家庭、社会带来非常大风险。精神分裂症状况下,病人人际关系紧张,认知功能降低,在各种治疗方法治疗后,怎么样帮助病人精神康复、预防复发、改变社会功能和生活水平是又一项热门课题[3]。研究表明积极的护理干涉可以有效改变病人社会存活技能及生活水平,且干涉时间越长,改变成效越明显[4]。护理干涉通过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生活技能训练、社会技能训练与家庭干涉等多种护理手段,对病人的精神、行为、思维等进行正面干涉,让病人放松情感,勇敢正确的对待自己疾病[5]。在这个护理过程中,病人一方面对精神分裂症疾病有关常识知道更多,知道了疾病的因素、发病特点、复发征兆、预防复发等,也掌握了怎么样调整我们的情感,控制我们的行为。生活技能训练中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提升,生活水平自然会提升,也对生活愈加有信心[6]。社会技能训练与家庭支持护理中,病人能更好的融入社会,获得家人的支持,梳理健康的?饭坌奶?,缓解自卑、胆怯等消极情绪。通过这类手段干涉后,病人生活态度发生了改变,热爱生活,使得他们精神状况明显改变,能够帮助病情恢复。心理交流过程中耐心与病人交谈,知道病人身体变化,给予积极的正面引导,避免不利原因的负面影响。本组的研究结果表明借助PANSS、NOSIE-30、QOL-100三项评价指标来察看病人的社会技能和生活水平改变状况,生活水平反应个人在其特定文化和价值系统下,依据自己的期望、目的,对自己生活状况的感受,可以间接反应护理干涉的成效。PANSS以客观评价精神症状紧急性为主,比较有针对性[7]。NOSIE-30反应病人病情转归状况[8]。本组研究中察看组病人自信好,安全感高,护患关系融洽,且护理后PANSS、NOSIE-30、QOL-100三项评价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1)。所以说,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住院期间护理干预措施是必要的,能提高患者社会技能、生活质量,出院后患者自然康复效果更好,能更快的融入社会,值得推广使用。